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坚持创新把握行业趋势发展(坚持创新把握行业趋势发展的意义)

2024-03-13 7029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如何通过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发展
  2. 企业发展靠什么立足
  3. 企业发展规划怎么写参考免费范文

1、经济新常态是我国战略性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判断,也是经济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运行的根本特征。其体现的趋势背景包括: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率,从依赖增量转向调存优增,从传统模式转向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中高速、讲质量、调结构、重创新”。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力量。在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格局中,金融业同样需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增长模式,顺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适应新常态下的真实需求,理解新常态下的市场诉求。而“创新驱动”是顺应经济新常态,实现金融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2、一、以金融模式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3、在经济新常态战略布局的统领下,经济各领域的深化改革步伐都将加速迈进。消费、投资、进出口的“三驾马车”都将步入“更新升级”阶段。这既包含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优化和扬弃,更是对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创造和拓展。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改造与国民经济改革推进一脉相承,一些银行对于传统经济运行方式更为熟悉,甚至更为适应。通常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依靠规模扩张;二是盈利模式依靠重资本业务;三是市场拓展依靠价格竞争。

  

4、在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同步适应产业格局的调整和升级,跟进新常态的推进步伐,构建符合自身禀赋优势和市场定位的核心竞争力。

  

5、一是理性设定发展预期。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是新常态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要求。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和盈利模式同样需要遵从宏观经济的总体规律和运行基调。单体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业务增长不应依赖于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应基于差别化竞争力形成的特色溢价;不应依靠过度承担风险抢占市场,而是具备准确定价能力科学实现风险溢价;不应集中于短期当期收益,而是通过前瞻性规划布局持续获得战略溢价。未来,单体金融机构对其发展速度的预期将必然进一步回归现实、理性。

  

6、二是科学把握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型增长和创新型增长,企业优势专业化、商业运营平台化、盈利机会数据化、行业跨界合作化、客户行为互联网化等新型商业模式将有可能逐渐成为主流。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盈利来源在利率市场化和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也面临挑战。原有的收益来源可能变为免费领域,但原有的服务空白也可能变为增值空间。金融机构需要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持续优化自身资产负债的来源、形态和价格,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把握商业机遇,将直接的收息收费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

  

7、三是创新构建竞争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商业银行既是市场中的竞争参与者,更是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供给者。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代表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意愿和诉求。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论述:在消费领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将呈现主流方向;在投资领域,服务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遇将更多涌现,要求新的投融资方式提供支持;在进出口领域,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成为重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些依托传统模式构建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转化为劣势,萌发阶段的新兴行业领域可能创造更大金融发展空间。这需要商业银行敏锐把握市场的趋势性变化,在产业布局、客户布局、组织架构布局上早思考、早规划、早变革,将创新思维贯穿于经营理念、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产品研发、服务提供的全流程之中,锻造新常态条件下新的服务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

  

8、二、以金融产品创新增强服务效力

  

9、产品和服务是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直接对接点,也是检验金融服务有效性的最直观标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体现为产品服务供给的充分性、效率性和针对性。随着经济新常态和社会现代化变革的不断推进,金融服务的对象、需求和渠道都将产生深刻变化,其特征表现为:

  

10、一是新兴产业行业对金融产品的综合化提出要求。传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其驱动能力正在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产业格局和企业优势也必将更多建立在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这种变革要求金融产品能够有效契合创新型行业、科技型行业、智力密集型行业的运行发展特点,既要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纵向提供适宜的服务支撑,又要善于把握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定位,横向形成跨界综合化的服务组合。以往单纯重有形资产、重抵质押物、重成熟企业的传统产品模式可能不完全适应我国新常态下产业革新的方向。

  

11、二是新兴企业形态对金融产品的精细化提出要求。从国家战略角度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在产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将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更多源自市场中新价值的创造。除必要的传统基础性产品外,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客户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金融产品的创设、供给和服务模式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更加需要下沉服务重心,细化服务思维、适应小微特点。

  

12、三是客户行为习惯对金融产品的科技化提出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普及,企业居民的行为将更多依托信息渠道、技术渠道和网络渠道。金融机构也同样需要借助IT新技术的手段创新产品服务、提升管理效率、监测控制风险。这要求金融机构应更加善于理解科技、运用科技,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紧密结合。要准确把握社会互联网化对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与互联网经营模式融合和合作,使用新兴的技术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响应效率、扩大金融覆盖、节约金融成本。同时,要关注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新生风险,用新的技术手段加以应对和管控。

  

13、三、以金融监管创新增强市场活力

  

14、对创新实施有效监管必然要求监管创新。监管的目的是守住风险底线,维护金融稳定,为市场主体构建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面对金融业的深刻变革和创新追求,监管者也必须持续更新监管的方法和手段,主动适应金融创新的趋势性规律,实现“释放活力”和“管住风险”的动态平衡。

  

15、一是要完善优化制度法规体系。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要与深化改革的方向紧密衔接,对于方向性、趋势性的科学金融创新在法律上应给予探索的空间。在经济新常态的框架下,要立足于“中高速、讲质量、调结构、重创新”的基本特征,尊重市场主体的创新规律,使得法律法规体系能够适应新常态的要求。从银行业的发展角度看,产融结合、投贷联动、信息化展业、多元化的风险管控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改予以明确和规范,丰富商业银行服务功能和手段,使得银行和银行服务的对象在创新上有空间、有活力、有规则。

  

16、二是要完善改进监管方式。更加密切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之间的衔接联动,做好“银行全经营周期”监管的无缝对接。

  

17、三是更新监管工具。强化数据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监管手段,增强指标监测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及时性。

  

18、四是科学分类监管。根据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银行战略经营路径,构建适合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释放差异化的发展活力,促进金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共生性。

  

19、五是加强监管协作。跨市场、跨界的金融行为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表现,增强不同金融领域监管者的相互协作,增进监管联动,及时提升监管标准的一致性是防范新生风险的重要措施。特别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务形态,要坚持创新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的原则。监管标准的协调一致性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跨界套利预期,减少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所谓“创新”行为。真正将金融创新的动机引导到服务真实需求上来,降低“猫鼠博弈”的无谓成本,充分发挥科学金融创新的正向作用。

  

20、经济新常态将推动金融业步入新的改革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是金融适应新常态的根本动力和必由路径。商业银行需要在新常态中寻找机遇、降低转型风险、构建竞争能力,主动适应市场、客户、同业、监管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呈现的新要求、新变化、新规则,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健康发展。

  

企业靠精准长远的市场预见力、顾客利益、人才战略、创新、细节以及自我完善为立足点才能越来越好。

坚持创新把握行业趋势发展(坚持创新把握行业趋势发展的意义)

  

1、精准长远的市场预见力:能把握市场、行业发展的最大趋势。你如果比别人先想到半步,你就离成功和卓越的距离近了十步。具体来说,具有高远的目标——知道自己现在和将来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达到该目标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知道自己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什么。

  

2、顾客导向:以顾客的利益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顾客的消费体验和感受作为改善产品和服务的根本依据。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是确保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3、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企业的活动分为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经营和管理。经营的目的是如何更好的为客户/顾客服务,而管理的目的则是如何更好的为员工服务。以人为本的最终境界是“人和”,而确保“人和”的根本动力是“义”——受员工共同认可的利益分配原则和方法。参见卓质咨询的专题文章——员工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分配原则。

  

战略决定结构,而不是根据产品、组织、流程的结构决定战略;目标决定流程,而不是根据流程来决定工作结果的目标;结果决定形式,而不是根据所采取的形式来决定追求的结果;有成功的结果,其行动必然有成功之处;没有成功的结果,其行动必然是不成功的。

  

4、自主创新:创新是公司取得健康成长和跨越发展的恒动力。成功的秘诀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创新做。

  

5、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标准=流程=规范=品质=尊严。卓越的观念、思想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一举一动的细节上。

  

6、自我完善:具有快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快速调整和适应的能力。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企业要实现发展,就得制定好一份可行的企业发展规划书。那么企业发展怎样写好规划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企业发展规划范文,以供大家阅读。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开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装备配套的高速、精密、重载高端轴承,占领科技和市场制高点。当前全球性经济动荡,造成国内外轴承企业结构性调整,为轴承生产企业战略调整提供难得的机遇。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轴承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国家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轴承行业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提供了大好机遇。

  

综上所述,公司的发展战略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需求,紧紧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国家相关政策,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制定的发展战略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可行。

  

公司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服务客户、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把握轴承行业发展趋势,坚持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完善产品品质。

  

公司自成立以来,逐步形成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经营模式。在轴承行业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崭新时代,公司顺应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经营新思路。在生产经营模式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由加工生产环节向两头延伸,不仅向用户提供产品,而且向用户提供知识密集的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在产品结构上:合理配置产品结构,以高端轴承占领科技和市场制高点,带动中端和普通轴承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以支撑企业的经济规模。

  

在市场模式上:把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主机用户,努力与各主机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调整市场结构。正确处理主导产业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的关系;提高系统运营和快速响应水平;依靠组群式竞争和战略联盟,提高企业竞合能力;适应市场特点、不同竞争对手,采取差异化竞争方式。

  

在生产模式上:结合管理创新、流程再造,实施 ERP、IRP,并实现 CAE-CAD-CAPP-CAM-PDM系统与企业 ERP系统集成。应用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机辅助测量仪。推进轴承制造装备数字化。用数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装备。推动轴承制造装备生产企业应用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制造轴承装备,在轴承工艺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使传统设备发展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发展为数字化、高速化、智能化、网络化设备。

  

从组织体系、资金投入和人才开发等方面,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健全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公司技术中心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中心,信息化的集成中心,市场调研和开拓中心,产学研联合中心,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创建和管理中心。技术中心不仅进行近期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技术开发,而且进行前瞻性的研发,使企业有 3~5年的技术储备。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 3%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申报专利,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奖,树立通过自主创新,创建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专利授权总量逐年递增,专利水平显著提高,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比例逐年增加。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重点主机用户实行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由传统的产学研联合模式向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整合优势,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加快从做产业做销售做营销做品牌的发展。实现从质量战略到品牌战略的转变。通过企业内部整合和全员培训,使品牌建设的内容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营销的各个环节,品牌建设的理念为全体员工认同并身体力行。通过各项品牌识别元素、直销活动、展会、网页、专业杂志、企业资料、大型推介活动、新闻发布等形式引进品牌的传播,使用户认知企业、认知品牌、认知产品。积极慎重地申报国家和各级政府认可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评价和奖励项目,提高企业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在产品结构方面,公司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市场,形成石油机械轴承、冶金机械轴承、轨道交通轴承、风电轴承、工程机械轴承、重载汽车轴承、数控机床轴承、矿山机械、水泥机械轴承、港口机械轴承和海洋工程轴承等系列产品。公司将加强新产品研发工作,并不断增强产品设计和产品定制能力,努力生产出更多性价比更高的新产品。在产品制造方面,公司将严控质量,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强化包括生产准备、加工制造、交付与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对全员的培训、全岗位的规范、全员活动的监管、约束、考核,实现全员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优秀的产品实物质量。在采购方面,公司将执行原材料采购评审制度,保证原材料优质低价输入,并通过与零配件生产企业组成产业战略联盟,缩短产业链,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一体化经营能力。

  

完善销售体系,建设销售团队,制订并执行适合市场需求,建立一支有责任心、事业心,积极开拓进取的销售队伍。实现市场结构的根本调整,把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主机用户,努力与各主机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根本上调整市场结构。

  

以由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技术创新体系、能力、队伍、投入和成果,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厂容厂貌的气质构成的企业整体形象,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合理的性价比、供需关系的和谐亲和,为用户提供无忧虑的产品应用,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努力形成系统、持续、长中短期兼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工程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氛围。完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尤其是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强化战略管理,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和防范战略风险的机制,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明确界定各部门、岗位的目标、职责和权限,建立相应的授权、检查和逐级问责制度,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能;设立涵盖企业所有运营环节的控制架构,并制订各层级之间的控制程序,保证董事会及高管层下达的指令能够严格执行。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运营质量。通过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艺流,实现由粗放式生产方式向精益、敏捷、集约的生产方式转变。

  

塑造特色企业文化,注重以和谐为丰富内涵的优秀企业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培育,建设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的清晰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和遵循,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目前是公司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需要大量资金,本次非公开发行所募集的资金将有效缓解公司现阶段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公司将努力协调企业长远发展与股东要求的现时回报之间的矛盾,逐步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确保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持续融资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公司还将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方式,满足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

  

2014年,园区科技部门将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机制,提升科技企业培育效能,重点抓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应用对接、科技企业总部扎根园区、智慧园区建设等工作,努力抢占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为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提供科技支撑。

  

一、优化科技工作机制,聚集优质创新资源

  

以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产业为着眼点,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资金使用方式,加大政策整合、资金统筹和拨、贷、投联动力度,滚动扶持更多自主品牌企业。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整合创新服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引导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创业服务、支撑创新发展。研究构建区域科技企业创新和成长力评估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企业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综合环境。(责任部门:科技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完善重大项目投入机制,召开纳米技术大科学装置领导小组会议,启动首期工程建设,为其列入国家十三五大科学装置规划做前期准备。协调国家科技部、新加坡贸工部等,加快推进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的落户和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园区成为中新合作的国际科技创新试验区。(责任部门:科技局)

  

更加注重项目质量,进一步优化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评价机制,做好第八届领军人才评审、表彰工作,全年引进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含纳米领军)100名。继续加大上级科技人才项目申报力度,力争各级科技人才项目认定数保持全市领先。(责任部门:科技局;协办部门:各科技招商单位)

  

重点聚焦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加大市场化、产业化项目引进力度,注重项目质量,确保全年新增科技项目385个(含纳米项目100个)左右,其中:招商局30个(含纳米项目10个);中新集团20个(含纳米项目3个);教投公司50个(含纳米项目10个);科技公司100个(含纳米项目10个);纳米公司25个(全部为纳米项目),生物公司40个(含纳米项目10个);中新生态科技城10个(含纳米项目2个);科技招商中心(中科院育成中心)110个(含纳米项目30个)。(责任部门:各科技招商单位、科技局)

  

二、提速三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聚焦发展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支撑园区经济转型发展,力争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00亿元,促进新兴产业产值实现35%以上增长,其中实现纳米技术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增长48%,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280亿元,增长20%,云计算产业规模达190亿元,增长42%。(责任部门:科技局)

  

启动国家专利导航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细化产业规划和重点领域布局,建立三大产业年度报告制度,引导产业应用联盟在产业分析、组织应用对接活动、促进上下游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责任部门:科技局)

  

大力推动苏州纳米城、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桑田岛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扎根计划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云彩计划产业园(国际科技园七期)、信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建成竣工,确保全年完成科技固定资产投资36.8亿元。(责任部门:科技局、各科技载体、各街道)

  

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做好平台建设与升级,加快建设国科数据中心二期,依托苏州市云计算服务中心,吸引全市云计算项目资源;加快推动MEMS中试平台、干细胞平台年内对外服务,南工大产业研究院、生物安全评价平台启动运作,新药研发中试平台、生物医药分离纯化平台、3.0T核磁共振平台、偶联抗体药物平台完成规划。(责任部门:科技局、纳米所、纳米公司、各科技公共平台)

  

三、深入调研优化服务,壮大自主品牌企业

  

继续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挂钩服务自主品牌企业等活动,切实帮助科技企业解决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科技企业用足用好研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合理运用政策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责任部门:科技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推进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扶持领军项目加速成长,鼓励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进兼并重组,开展资本运作,实现上市融资,做大企业规模,加快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全年推动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25%,上亿元科技企业总数突破90家。(责任部门:科技局)

  

继续加大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条线经费争取力度,力争全年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达3亿元。重点做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科技研发支撑类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成果转化纳米技术联合招标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过程管理工作,继续加大国家高企、省软件企业、市创新先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等组织申报工作,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高企85家。(责任部门:科技局、各科技载体、各街道)

  

进一步做好省级以上孵化器的培育和认定工作,鼓励多元资本参与建设各类专业孵化器特别是民营孵化器,逐步推动民营孵化器纳入园区孵化器管理体系。有序推进扎根计划,综合考察企业投资强度、销售收入、上市进程、知识产权等因素,切实保障优质企业用地需求,推动自主品牌企业不断开花结果。(责任部门:科技局)

  

四、调优知识产权布局,做强科技金融实力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通过宣传落实新调整的知识产权政策,引导企业优化专利申请结构,提升发明创造质量,增强专利运用和保护能力,力争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2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1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超50件。(责任部门:科技局、知识产权局)

  

开展重大招商项目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深化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深入推进领军项目知识产权评议,继续加大企业专利保险工作推进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园区专利运营运作机制和扶持政策。(责任部门:科技局、知识产权局)

  

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国际化,联合人大苏研院、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和教投公司,推动建设亚太知识产权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加强合作,引入AUTM(北美大学技术转移经理人协会)培训课程,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和RTTP(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认证培训。(责任部门: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科教创新区管委会、教投公司)

  

强化科技与金融对接,推进苏南科技企业股权路演中心平台建设,加快实现路演活动的全省化,吸引省内外更多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力争尽快打造成为华东地区知名创业服务路演平台。(责任部门:科技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加强与银行、保险、创投等机构合作,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园区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通过风险资金池和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科技企业解决投融资需求。(责任部门:科技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复制成功